当前位置: CompoTech China > 专题 > 专题报道 >
 

ToF 近观、mmWave 远眺,自主移动好眼力!

本文作者:任苙萍       点击: 2020-03-25 11:13
前言:

传感器是物联网 (IoT) 的基础,而 3D 传感器正迅速席卷各类垂直应用。Research And Markets 新近发布报告显示,2018 年全球 3D 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48.57 亿美元,预估 2019~2027 之年复合成长率 (CAGR) 为 32.5%,届时市值将达 719.14 亿美元。3D 感测采主动范围、高帧速提供深度影像,这些摄像头配有可照亮场域的红外线 (IR) 光源和可捕捉反射红外光的 CMOS/CCD 传感器。其中,深度测量乃基于飞时测距 (Time of Flight, ToF) 原理——深度与 IR 信号到达目标物并返回所需的时间成正比,综合每个像素获得的深度测量值而产生深度影像。
 
结构光开启 3D 感测风潮,ToF 应用更趋多元
市场研究和策略咨询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对于全球 3D 成像感测市场的期望因预估期间不同而略有出入:将从 2019 年的 50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150 亿美元,翻涨三倍、CAGR 达 20%。其中,手机和消费电子的 3D 感测将从现今的 20 亿美元成长至 80 亿美元、汽车应用将从不到 10 亿美元跃升至 37 亿美元,而工业、医疗和国防应用也将推动市场——尽管增速很慢。受到 2017 年苹果 iPhone X 脸部解锁的启发,两年后 Android 手机制造商纷纷仿效、但却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:弃结构光、改采 ToF 相机,并将其置于手机背部。
 
图1:Yole Développement 预估 2019~2025 年 3D 成像感测市场变化
资料来源:http://www.yole.fr/PowerModulePackaging_HitachiPowerModule.aspx
 
两者相较,ToF 模块只需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 (VCSEL) 和发射器上的扩散器,可简化设计架构;且背照式感光组件 (BSI) 可接受大角度的入射光,提升受光效率和成像质量。因此,Yole 较看好背照式;加上 Android 庞大生态系助阵、应用多元——例如,强化"散景"和缩放使增強现实 (AR) 和游戏更加生动,2025 年普及率将达 42%、将成为七成新型智慧手机的标配,而背照式份额将是正面传感器的两倍。他们并提到,新进者 Vertilite (纵慧光电) 无需编码 VCSEL 输出光束、易于生产的 ToF 泛光发射器颇具吸引力,去年已赢得华为 3D 感测订单。
 
自驾车、无人机、机器人,动静井然有序
ToF 乃经由向目标物发射连续特定红外光脉冲信号以推估相距多远?相遇时间?或藉由相位角度估量物体的三维景深,ToF 相机模块可扩及智能车、机器人、智能家庭等领域。例如,用于手势辨识或侦测车内动静,自驾车高度依赖的光达 (LiDAR) 亦是基于 ToF 技术,差别在于:ToF 相机是连续波调变,可实现"像素级"测量;而光达是以快速扫描取胜、实时性较佳,但因为数据点较稀疏,画质不如 ToF 摄像头,适合长距、广角侦测。对应智能车的 ADAS,无人机 (Drone/UAV) 也有"APAS"(高级飞行辅助系统),新一代无人机通常会配备 ToF 防撞系统。
 
图2:用户打开 APAS 后,Dji Mavic Air 无人机会主动针对前、后方向的障碍物绕行
资料来源:https://www.dji.com/tw/mavic-air
 
ToF 传感器在 2016 年初入无人机,能藉由"单次拍摄"测量全场景之目标物距离、绘制 3D 环境模型,悬停时亦可高速旋动做 360 度全方位扫瞄,用于物体扫描、室内导航、避障、手势导引、跟踪物体、测量体积、测高、3D 摄影等;可单独使用,也可将视觉影像、超音波、ToF/光达或毫米波 (mmWave) 雷达做"传感器融合"(Sensors Fusion)。美中不足的是:飞行中 ToF 只能做单方向侦测、易受外在环境光影响且高速处理运算成本高。ToF 还能为机器人开眼,小至扫地机器人、大到无人搬运车 (AGV)/自主移动机器人 (AMR) 皆有采用。
 
毫米波感测实现边缘 AI
智能感测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借助电波强度,将目光放得更远。将毫米波雷达芯片与传统传感器集成,可进行接近 (proximity)/在场 (presence) 侦测、储罐液位测量、人员活动探测、计数、移动监视,或自动化设备之间/人机协作的安防。
ResearchAndMarkets 认为,云端机器人技术将从移动边缘运算 (MEC) 以及基于毫米波频率的 5G NR (新无线电) 商用受益匪浅——当 5G NR 采正交分频多任务调制 (OFDM),需将信道压缩到毫米波范围内。嵌入毫米波雷达的机器人可进行智能定时和定位,使其具有相对且连动的感知能力以做出回应。
 
再者,随着传感器数量越来越多,若要将所有数据全数直上云端,显然不够有效率。于是,拥有人工智能 (AI) 的边缘设备遂成优选方案 (参阅:《"边缘 AI"是 IoT 设备与实体传感器的入口》http://compotech.com.cn/a/feature/catalog_feature/2019/1118/61370.html 一文)。毫米波传感器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边缘 AI。一是感测区域大、速度快、角度广、能反射不同目标物的本质,可检测、辨别视野中不同对象的特征;二是经由集成芯片内嵌的微控制器 (MCU) 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(DSP) 就地处理、分类边缘信息。
 
图3:毫米波雷达可实现超精准侦测,打造智能空间
资料来源:佐臻公司;https://www.jorjin.com/
 
毫米波的短板&疑虑
然而,毫米波受限于视距 (LOS) 无法大幅移动、信号绕射能力差、易受障碍物屏蔽,以及每隔 1,000 呎就需密集建置基频单元 (BBU) 为其缺点。此外,有人担心 24GHz 或 37GHz 频段将会干扰气象卫星感测、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构成威胁,要求必须强制降低毫米波发射功率,这将限缩有效范围,故应尽可能释出 3.5GHz 和 3.7~4.2GHz"中频带频谱"更为重要,以符合卫星电视的 C 波段 (4~8GHz) 带宽。不过,新的供货商正另寻其他卫星频谱区域解此疑虑,如:Ku (12~18GHz)、Ka (26.5~40GHz) 和 V (40~75GHz) 波段。
 
市调公司 IDTechEx 日前预言,未来二十年移动即服务 (MaaS) 将迅速拓展,2030 年自驾系统市场达 570 亿美元,2040 年市值将增长三倍以上、达 1,730 亿美元,满足总旅行需求的 30%,另全球 SAE Level 3+ 自驾车和 robotaxi 服务将携手形成 2.5万亿美元的市场。一般来说,毫米波多用于取得中长程 (>200 公尺) 的距离与速度,较不易探测到紧挨在车辆旁边的人物;然特别一提的是,联发科 (MediaTek) 去年发布一款名为"Autus R10"(MT2706) 的毫米波"超短距雷达平台"(USRR),标榜探测范围为 10 公分~20 公尺,最快今年将导入设计。
 
毫米波能否取代光达?"角分辨率"是关键
"Autus R10"工作频率为 76~81GHz (对应波长约 4 毫米),能检测小到几毫米的运动,可取代超音波近身侦测并获得更精确的分辨率。有鉴于毫米波雷达较不受天气影响,有些自驾车业者主张以毫米波雷达取代光达,但事实是:两者仍有互补需要,关键在于"角分辨率"。它是指仪器能分辨远处两件细小对象下所形成的最小夹角,是衡量光学仪器"解像能力"的指标——数值越小、解像能力越高,常以"瑞立判据"(Rayleigh criterion) 作为标准;而在相同范围内,两个相等目标可分开的最小角度取决于光束的发散度,是波长和孔径大小的函数。
 
图4:"瑞立判据"(Rayleigh criterion):两个相等强度的点光源,其中一个的中央极大值,刚好落在另一个的第一极小值
资料来源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A7%92%E5%88%86%E8%BE%A8%E7%8E%87
 
改进的角分辨率可检测到较小的物体,并区分周围多个物体。以近红外线为信号源的光达,即拥有优异的角分辨率 (<0.1 度);反观 24GHz 毫米波雷达仅能聚焦至 20 度、即使 77GHz 高频也只有 5 度。简言之,毫米波远视能力虽佳,却因影像不够精细且欠缺速度数据,很难细辨具体人/物特征 (参阅:《mmWave 延伸3D 感测视线帮汽车/机器开"天眼"》http://compotech.com.cn/a/feature/catalog_feature/2019/0318/59796.html 一文)。这样的争论在 2016 年特斯拉 (Tesla) 自驾路测发生死亡车祸后更趋激烈。
 
现阶段业界的共识是:毫米波雷达只能视为 ADAS,若要达到 L4~L5 自驾车等级,就非光达不可!同属无人载具,无人机亦是要角,利用软件做传感器融合汇整多方数据。去年,新加坡无晶圆厂毫米波芯片 (MMIC) 供货商 arQana 即宣布投入 5G 毫米波相控阵技术研发,用于 5G 蜂巢基础设施、无人机检测雷达和 Ka/Ku 频段的移动卫星通信 (SOTM);近期则有工程设计公司携手无人机系统 (UAS) 厂商,开发 60GHz、可负重 250 公斤的重型无人机,使往返于建筑工地搬运建材。60GHz 的免费、未授权特性正吸引大厂纷纷抢进。
 
免费、未授权秀色可餐,60GHz 掀战火
徕卡测量系统 (Leica Geosystems) 已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 (FCC) 允许在 60~64GHz 航行无人机,Vayyar Imaging 正游说交互式运动感应设备在 57~64GHz 运作,3GPP R17 亦拟将 5G 标准扩展到 60GHz 频段。眼见 60GHz 魅力无法挡,因担心太多设备加入 60GHz 而徒生干扰,高通 (Qualcomm)、脸书 (Facebook)、谷歌 (Google)、英特尔 (Intel) 和三星 (Samsung) 等公司已成立 60GHz 共存研究小组,敦促 FCC 为 60GHz 频段解决技术和政策问题,共同要求是:更明确保持雷达技术与"场强扰动传感器"(field disturbance sensors) 之间的合理共存。
 
尤其,后者所需功率高于目前允许值。同时占尽 Wi-Fi 与 5G 地利的高通一直是 802.11ad (WiGig) 的积极拓荒者,旨在实现 Gbps 高速无线通信,自不希望出现太多与之争利者。Facebook Terragraph 技术亦选定 60GHz 作为网状网络 (Mesh) 的回程 (Backhaul),经由固定无线存取 (FWA) 搭配毫米波创建分布式无线网状网络,期以最小成本提供光纤等级的连网速度,兼顾城、郊对高速互联网的需求。至于 60GHz 雷达传感器用途,除了测量物体的速度、距离和角度,还可结合机器学习 (ML) 做手势识别、远距心率检测、人员追踪甚至物料分类等。
 
图5:5G 毫米波回传系统
资料来源:https://www.mdpi.com/1424-8220/16/6/892
 
整体而言,自动驾驶需要的是一整套传感器、而非独立的某种感测技术。基于 ToF 的光达强在可"鸟瞰"全景、提供全面视角,以便创建实时 3D 地图,可显示车辆、道路设施与行人的形态和深度,惟"远眺"时的精度与近身观测相去甚远,缺乏细节供识别、分类之用 (这部分仍须仰赖高清红外摄像头),恐有盲点存在,且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成为市场阻碍,压低至 1,000 美元是初步目标。下一个须超前思考的问题是:当自驾车满街跑后,一旦直接打照面时,光达是否会因光源干扰导致车上乘客陷入危险?下一篇文章中,有业者提出相关解方。